2024 季報 003期
臺灣瀕臨絕種原生植物
在這個忙碌的現代生活中,我們為了追求一份寧靜與和諧,都希望能找到能夠紓解壓力的方法。而當我們追溯自然之源,發現了一個極為珍貴的大自然之禮——精油,它承載著大地的芬芳和能量,為我們帶來身心靈的寧靜與平衡。
然而,當我們深入了解臺灣各地植物時,卻發現有些植物正面臨著嚴重的生存威脅,其中包括臺灣瀕臨絕種的原生植物。這些植物承載著臺灣豐富的生態多樣性,然而,由於人類活動的擴張和環境變遷,它們的存在正逐漸消失在我們的生活中。
為了提高對這些瀕臨絕種植物的關注,臺灣成立了「臺灣植物紅皮書編輯委員會」。該委員會由16位在植物分類領域擁有領導地位的學者領導,並集結了超過50位的植物專家學者參與。這次評估成為歷年來評定物種最多、參與學者最多的一次,名錄更採用了最新的植物分類系統,以方便使用者查詢所有原生物種的評估類別,並與目前國際上普遍採用的新系統的研究成果連結。
讓我們一同了解臺灣瀕臨絕種的原生植物,感受它們所蘊含的生命力量。攜手守護這片美麗而脆弱的土地,讓精油的芬芳永續綻放!
Contents 本期摘要 (開啟列表,點選文字可直接閱讀段落)
2017臺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名錄
總共有5,188個植物分類群中,746個分類群因不符合區域評估篩選條件而被排除,剩下4,442個進入了評估流程(圖一)。
在臺灣有27種野生維管束植物已經滅絕,其中5種野外絕滅,22種區域滅絕。在國家受威脅的野生維管束植物中,總共有989個分類群,其中195個屬於極危,283個屬於瀕危,511個屬於易危。此外,還有463個分類群屬於接近受脅,336個分類群屬於資料缺乏,其餘的2,627個分類群則屬於暫無危機。國家受威脅和接近受脅的野生維管束植物種數分別占評估種數的22.3%和10.4%(圖二)。
臺灣瀕危植物
- 學名:Lilium kanahirai Hay.
- 科/屬:石蒜科/百合屬
- 等級:極危(CR)
- 分布:臺灣、中國大陸,海抜六百公尺以下岩壁地形
- 用途:觀賞用優良觀賞花卉;藥用:鱗莖:有滋陰潤肺,寧心安神,清熱止咳;之效。治陰虛咳嗽,心煩不安,神經衰弱。
- 減少原因:棲地狹窄
- 學名:Cinnamomum kanehirae Hayata
- 科/屬:樟科/樟屬
- 等級:瀕危(EN)
- 分布:臺灣中、低海拔山地,最高可達 1,700公尺處叢林內或開闊地
- 用途:建築、傢俱、雕刻用材、提煉牛樟油、牛樟芝
- 減少原因:濫捕
- GM樟科精油:山雞椒精油、羅文莎葉精油、花梨木精油、芳樟木精油、月桂精油、錫蘭肉桂精油
- 學名:Rhododendron kanehirae
- 科/屬:杜鵑花科/杜鵑花屬
- 等級:野外絕滅(EW)
- 分布:新北市烏來區北勢溪上游,分布狹隘
- 用途:庭園美化、盆栽等景觀植物、綠籬使用
- 減少原因:環境破壞、棲地狹窄
- GM杜鵑花科精油:冬青精油、有機髯花杜鵑精油
- 學名:Juniperus chinensis var. taiwanensis R.P.Adams & C.F.Hsieh
- 科/屬:柏科/刺柏屬
- 等級:易危VU
- 分布:臺灣花蓮縣太魯閣及清水山1900~2200公尺處
- 減少原因:棲地狹窄
- GM柏科精油:維吉尼亞雪松精油、杜松漿果精油、絲柏精油
- 學名:Keteleeria davidiana var. formosana Hayata
- 科/屬:松科/油杉屬
- 等級:極危CR
- 分布:生長於台灣北部坪林碧湖姑婆寮溪及金山寮溪的分水脊東稜線上海拔300~600公尺間;南部則見於恒春半島枋山附近約1,000公尺的山地;與其他闊葉樹散生
- 用途:臺灣油杉生長速度緩慢,木材質地緻密,紋理漂亮,是良好的建築材料
- 減少原因:氣候變遷、數量稀少
- GM松科精油:黑雲杉精油、大西洋雪松精油、西伯利亞冷杉精油、歐洲赤松精油、喜馬拉雅雪松精油
- 學名:Millettia pulchra Kurz var. microphylla Dunn
- 科/屬:豆科/老荊藤屬
- 等級:極危CR
- 分布:恆春半島低山林緣,僅發現在屏東佳洛水一帶
- 用途:可種植於海岸成為防風林帶,亦可做為綠籬、庭園美化、盆栽等景觀植物
- 減少原因:環境破壞
- GM豆科精油:古巴香脂精油
- 學名:Artemisia annua L.
- 科/屬:菊科/蒿屬
- 等級:區域滅絕(RE)
- 分布:北美洲、亞洲、歐洲以及非洲等地,生長於海拔2,000公尺至3,650公尺的地區,多生在山坡、路旁、東部、荒地、生境適應性強及林緣等處
- 用途:黃花蒿的乾燥地上部分為中藥「青蒿」,中醫以莖葉入藥,性寒味苦,功能清熱解暑、涼血、退虛熱
- 減少原因:環境破壞
- GM菊科精油:羅馬洋甘菊精油、德國洋甘菊精油、摩洛哥藍艾菊精油、有機艾草精油
- 學名:Bruguiera gymnorhiza (L.) Savigny
- 科/屬:紅樹科/紅樹屬
- 等級:區域滅絕(RE)
- 分布:主要分布於熱帶非洲、東南亞及澳洲,臺南的四草、四鯤身及高雄濱海地區
- 用途:根和果實能作為藥用,味苦微甘,有小毒,但能清熱解毒、化痰止咳。根、樹皮、嫩芽、葉及果實可入藥,具消腫止痛、治風熱咳喘等功效。樹皮可提取紅色染料。果實充分成熟時,味甜可食,果肉可釀酒;種子供食用,也可作潤滑油。
- 減少原因:環境破壞、棲地狹窄
圖片來源:臺北典藏植物園/農業部林業試驗所/Plants of the World Online
大地輓歌
在臺灣這片土地上,每一片森林、每一棵樹木都是大自然編織的生命之歌的一部分,然而,這首歌中也夾雜著無奈和哀愁。
牛樟芝,在樹木中發現對抗癌症的希望,卻因濫砍而悲劇結束;紅茄苳,在開發的浪潮下逐漸消失,半個世紀後歷經復育的奇蹟;臺灣油杉,在氣候變遷和繁殖方式的雙重夾擊下,為生存而呼籲;烏來杜鵑,在水庫完工下喪失家園,卻在復育的努力中重新找到新生命。
這些植物的歷程,不僅呈現了人類過去的過失,更應促使我們去思考對自然的保護責任。在人與自然的互動中,我們需要找到一個平衡,讓這些植物的故事不再以消失為結局,而是以繁榮、共生為序曲,為這片土地上的每一種生命譜寫一個永不磨滅的篇章。
牛樟芝之哀:無情的濫砍導致衰亡
牛樟芝,一種生長在牛樟樹上的珍貴真菌,近年來數量減少的現象引起關注。這種特有於臺灣的物種因其具有潛在抗癌效果的三萜類化合物而受到學術界的重視。然而,牛樟芝的減少主要歸因於其生長環境的改變以及人為的砍伐行為。
研究指出,牛樟芝中含有對抑制癌細胞具有潛力的三萜類化合物。這種天然的生物活性物質引起了醫學及健康產業的關注,使得對牛樟芝的需求急遽增加。然而,由於這種真菌通常生長在牛樟樹的中空樹幹內部,使得採集變得相當困難。
最令人擔憂的是,為了獲取內含牛樟芝的樹幹,一些歲數較久的牛樟老樹遭到不必要的砍伐。這種情況並非為了取得木材,而是純粹為了擷取樹內的牛樟芝。這樣的砍伐行為對於牛樟樹的生態造成極大的衝擊,並且加速了牛樟芝數量減少的趨勢。
保護牛樟芝的生態環境變得至關重要。需要進一步的教育宣傳以提高人們對於這一特有種的認識,並倡導可持續的採集方式。同時,建立合理的法規和監控機制,以防止過度砍伐和非法採集,有助於維護牛樟芝的生態平衡,確保其在臺灣繼續繁衍生息。這樣的努力不僅有助於保護這一珍貴的生態資源,也對於醫學研究及保健產業有著深遠的影響。
高雄港變遷:紅茄苳消失半世紀後,歷劫歸來
1958年,由於高雄港擴建的需求,紅茄苳的生態棲地遭到破壞,導致其在當地消失絕種。這一歷史事件使得紅茄苳的族群數量急遽減少,生存環境受到極大威脅。
然而,在有心人士的努力下,紅茄苳得以在後來由國外引進進行復育。這些復育計畫的實施使得紅茄苳在台江等沿海地區重新茁壯成長,重建了一部分族群。儘管目前已經取得了些許成就,但仍需要長期而持續的保育工作,以確保紅茄苳的穩定生態復育。未來,可以通過繼續推進相關的生態保育項目,提供適合的生態環境,以期增加紅茄苳的族群數量,實現更面的生態復育。
氣候危機下的臺灣油杉: 雙重打擊威脅存亡,科學家呼籲啟動緊急保育行動
臺灣油杉的數量減少主要有兩大原因。首先,氣候變遷的影響是一個重要的因素。氣候變遷對植物生態環境產生了不可逆的影響,可能改變原本適應的生育環境,使得臺灣油杉在原有分布區域面臨生存的困難。 其次,現存的臺灣油杉主要是衰弱老齡木,而且多數為近親授粉繁殖。這樣的繁殖方式導致每年雖然結出大量毬果,但其中多數種子卻是不受精的空粒,發芽率極低。這樣的繁殖機制限制了新一代臺灣油杉的生長和擴散,使得族群難以壯大。
未來保育的挑戰:面對氣候變遷和繁殖方式的雙重打擊,臺灣油杉的生存狀況讓人擔憂。為了保護這一特有的樹種,亟需制定更有效的保育計畫,包括生態環境的保護、種子的有效繁殖以及植株的健康狀態監測等方面的工作。同時,科學家和生態學家的積極參與也是必不可少的,透過研究和保育實踐,為臺灣油杉的未來創造更有利的生存環境。
生態浩劫下的奇蹟:烏來杜鵑重生,繁榮生態再度喚醒!
翡翠水庫的竣工不僅改變了烏來地區的地理面貌,更淹沒了烏來杜鵑的原始棲地,導致這種獨特的植物面臨大規模的滅絕。1984年,翡翠水庫的完工意味著烏來杜鵑的生境被淹沒,族群在原生地的棲息地被迅速破壞,造成數量大量減少,甚至面臨野外滅絕的嚴重威脅。
近年來的復育努力:為了挽救這一瀕臨絕種的植物,市府積極展開烏來杜鵑的復育計畫。透過不懈的努力,已經成功復育超過5萬株烏來杜鵑,為這一珍貴的植物種群重新找到生存的機會。復育工作的成果使得烏來杜鵑重新在這片土地上綻放,為生態多樣性的保育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然而,原生地的喪失仍然是烏來杜鵑數量減少的主因,並提醒我們在進行未來的開發計畫時,應該更謹慎考慮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以確保我們的行動不會進一步危害這些珍貴的生物群落。
臺灣有機農業的蛻變
2012年10月,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接到通知,發現兩隻黑鳶死於含有劇毒農藥「加保扶」。2013年的田野調查中,他們發現大量鳥類在紅豆田中死亡,原因是農民使用加保扶拌稻穀製作毒餌,導致鳥類死亡,進而導致老鷹中毒。
當地政府及相關單位了解情況後,與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展開合作,進行現場調查。這個事件被收錄在生態紀錄片《老鷹想飛》中,凸顯了這樣的問題可能發生在臺灣各地的農田。
為了解決問題,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與當地農民合作,從2014年開始改變種植方法,使用機械播種將紅豆埋入土中,有效減少了鳥害。同時,採收時不使用落葉劑,讓紅豆自然熟成。這種友善農法的轉變成為老鷹紅豆的契機,儘管提高了成本和延後了收成,農民逐漸承受這樣的轉變。
2015年,全聯福利中心董事長及總經理了解老鷹的困境後,積極與臺灣猛禽研究會及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合作,支持老鷹紅豆的銷售。其他農民也受到鼓舞,加入耕種老鷹紅豆,推動保育理念。
近年來,全球對有機農業的關注不斷上升,各國政府和廣大消費者紛紛重視生態友善的農業模式。有機農業的驗證及標章因此成為區分有機和一般農產品的重要依據,也是各國發展有機農業不可或缺的一環。這種趨勢在臺灣得到了印證,特別是在老鷹紅豆的案例中,顯示社會對可持續、生態友善農業的重視。在臺灣,有機農產品的相關法規自1999年起制定,並於2003年9月進行修訂。這一法規體系的實施促成了臺灣有機農業的快速發展。
臺灣18個有機驗證機構及標章
臺灣目前共有5226家有機認證農場,474間符合有機規範的加工廠,共18家有機驗證機構執行審查臺灣特定農產品之生產、加工、分裝及流通過程是否符合有機農業促進法及其子法等規定、提供標章並賦予產品可以「有機農產品」或「有機轉型期農產品」名義販售。
而有機產品原料是使用有機農業原料配方製成,即指該原料未使用任何基因轉殖、除草劑或合成肥料。此類產品致力於維護環境與生物多樣性。目前許多國家都有關於有機認證的標章,如法國ECOCERT、德國BDIH、法國Cosmébio、義大利ICEA 及英國 Soil Association 等認證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