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季報 005期 : 有機農業的歷史

2024 季報 005期
有機農業的歷史

2024季報005期有機農業的歷史

站在賣場貨架前,你拿起的是有機商品還是一般商品呢? 隨著人類對生活品質的重視程度,我們對事物所追求的不再只是生理上的基本功能,而更為著重心理及外在層面的需求考量。我們購買食物不再只是追求吃得飽,而是想吃得更健康;我們購買衣物不僅僅只是追求外表,同時也想穿的更舒適無敏;我們購買生活用品不再只是符合需求就好,而是希望成份透明,用的更安心。這也使得「有機」與「環保」成為近年來各產業的熱門話題之一,食衣住行無一不談,因為「有機」商品不僅符合生理需求,更滿足了「心理」層面,是生活而不是生存。 而我們所接觸的「有機」,其最根本該由農業談起。農業是人類最基本的活動,台灣著名鄉土文學家黃春明就曾說:「什麼時代都會過去,但人只要有嘴有屁股,要吃要拉,就要有農業」。所有人都必須仰賴農業活動來維持生命與日常,從照顧土壤、水、植物與動物,到製造、準備、分配食品和其他物品。 而在農業工業化的高速成長時期,是哪些人突破化學肥料的潮流趨勢,不畏懼科學的強烈抵制,堅持為土地、為生物、為後代,提倡理念?而他們的理念是如何讓人們耕種作物不再只是維持生命,更是為後代創造永續的遺產呢?

Contents 本期摘要 (開啟列表,點選文字可直接閱讀段落)

是誰開創了有機農業?

在20世紀初期,農業界開始高度依賴機械化操作,並廣泛使用化學肥料和殺蟲劑以提高產量。然而,一些農民漸漸發現,這樣的做法導致土壤肥力下降,動植物的健康也受到負面影響。

 1924年,德國哲學家魯道夫‧史代納博士(Rudolf Steiner)受邀請在德國北部Koberwitz(現屬波蘭),一連舉辦了八場有關農業的演講。當時的德國農夫發覺,從前他們所用的作物種籽可以用上二、三十年才退化,可是在 1920年代,作物的種籽用上七、八年就退化了,為了解並改善這種退化的現象而邀請史代納博士為他們解惑。史代納博士依其所創的「人靈學說」(Anthroposophy)為基礎,推行生物動力農法(Biodynamic farming),針對自然界的觀察與農業的現況,從農業、植物的特質、天地宇宙的相互影響、人與植物的關係,提出如何運用有機肥(牛糞、牛角)、特殊的堆肥配方來耕作,恢復土地的肥沃度,治療受創土地、保護地球環境的農耕方法。他的理念成為現代有機農業的重要基礎,並對全球的可持續農業運動產生了深遠影響。

Rudolf Steiner

Rudolf Steiner魯道夫·史坦納

1861 - 1925
是奧地利哲學家、改革家、建築師和教育家,是華德福教育的創始人也是有機農業的鼻袓。 出生於奧匈帝國的一個普通家庭,從小展現出對學問的濃厚興趣,16歲時已閱讀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他在維也納科技大學學習數學與自然科學,並在羅斯托克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史坦納創立了人智學,這種靈智的世界觀影響了教育、藝術、醫學和農業等領域。他的生物動力農法強調自然與宇宙的和諧,對有機農業有深遠影響。
什麼是生物動力農法(Biodynamic farming)?

魯道夫‧史代納博士是首位將農場視為單一且自給自足有機體的人,主張通過生物多樣性、作物和牲畜的整合,創造一個封閉的養分循環系統,使農場能夠持續發展。他認為所有生物的成長與大地自然息息相關,大地不但是地球的基礎,土壤更是人類健康的根本,而宇宙與地球之間相互作用,當人類活動而導致大地產生負面影響時,如工業與化學汙染、水汙染、空氣汙染、放射性物質、氣候變遷、電磁波、環境污染等,生物將變得脆弱。故而推動生物動力農法(源自兩個希臘詞彙:“bio”-生命和“dynamis”-能量),而其生物動力農法之目標即在於使土壤、植物和動物世界之間建立聯繫,促進植物、動物和人不同層次之間的交流,並根據日月星象、四季自然變化,配合宇宙律動,避免使用化學肥料的方式進行計畫性的耕種。這種農耕法,除了給予動植物繁衍與人類健康的食物,同時也保護著地球的健康,不因人類的農作而耗竭地力,還能促進地球自然活力的恢復與永久可持續發展性。

生物動態農曆
圖為生物動力自然農法的「農曆」,由生物動力農法研究者Maria Thun進一步完善,按照月亮週期同星座位置,將日子分為四大組:Flower花、Fruit水果、 Leaf 葉、Root 根,而每個日子都有各自耕種宜忌。
demeter
德國 Demeter認證標章的源起

在魯道夫‧史代納博士八場演講會後,集結了許多農民與農業技術人員組成「人智學農業技術試驗團體」(即是國際Demeter自然活力有機認證組織的前身),該團體根據史坦納博士在「農業的方針」中提出的方法,進行實地的耕種、操作、追蹤,經過八十年不斷的實踐,衍生出一套完整的人靈學說農耕學,證明該農法對恢復地球的自然活力有極大的幫助,因此又被稱為「自然活力有機農法」。 而貼有Demeter標章的產品必須遵循「Bio-Dynamic自然活力有機農法」,從農業生產、加工到最後的包裝的嚴格標準,並通過「國際Demeter認證總部」的綜合認證程序,嚴格要求其產品能符合國際Demeter的生產與加工標準。

探索土壤的奧秘

在魯道夫‧史代納博士奠定了生物動力農法的基礎後,另一位對有機農業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的人物是英國植物學家艾伯特‧霍華爵士(Sir Albert Howard)。艾伯特·霍華爵士出生於英國農民家庭,畢業於劍橋大學聖約翰學院,獲得生物科學專業學位及植物病理學文憑。他的職業生涯開始於巴貝多哈里森學院,隨後在西印度群島帝國農業部任職。在1905年,霍華爵士受印度政府邀請,以帝國經濟植物學家的身份來到比哈爾邦的帝國農業研究所(IARI),就此開始了他在印度的工作。他的工作內容主要是利用西方的現代科技改善印度農業,但實際上他認為印度當地的傳統農業種植方式反而帶給他更多的省思,他開始對土壤如何影響農村人口、牲畜和農作物健康感興趣,並認為獲得健康植物的關鍵是健康的土壤,農場產生的自然廢物促進了土壤的健康。

霍華爵士

Sir Albert Howard艾伯特·霍華爵士

1873 - 1947
艾伯特·霍華德爵士學術背景為生物科學和植物病理學。他在印度工作期間,認為堆肥能提高整個農業系統的健康,是首位記錄和出版印度永續農業技術的西方人。 1940年出版的著作《農業聖典》(An Agricultural Testament),對往後有機農業的發展有著極重要的影響,被視為現代有機農業的教父。

艾伯特·霍華爵士在1924-1931年間擔任印多爾植物工業研究所(Institute of Plant Industry, IPI)所長,以及印度中部和拉傑普塔納(Rajputana)地區的農業顧問的期間完善了一個將植物廢物與少量動物廢物混合堆肥的系統,這個系統產生了富含微生物的腐殖質,當它們混合到土壤中時,為植物吸收養分創造了最佳條件。他稱之為「印多爾方法」。

這些實際的經驗與成果在霍華爵士回到英國後,便將他從印度農民那裡獲得的見解轉化為現代有機農業運動的奠基,分別於1940年出版了「農業聖典」,1945年出版了「土壤與健康」。主要述說他在印度所觀察到的傳統農業智慧,土壤與村莊人口、牲畜和農作物之間的緊密聯繫,並開始支持這些方法,而非依賴西方的農業科學。這兩本著作隨著時間的推移,已成為全球有機農業運動的奠基文本。

什麼是印多爾處理法(Indore Process)?

霍華爵士認為工業化農業依賴非有機投入,特別是化肥,破壞了自然平衡,不可避免地降低了土壤的肥力。因此基於傳統堆肥系統上,結合了他自己對土壤生物學的科學訓練和研究,開發了「印多爾處理法」(Indore Process)堆肥技術,利用天然材料進行堆肥,不使用化學農藥和肥料,而是農業副產品,包括混合動物和蔬菜廢物,用以製造出足夠的優質肥料來供應整個農場,此法的主要核心作用是將養分回流至土壤以及使腐植質在土壤肥力中提高品質。採用這個堆肥方式的農場不僅獲得富足的產量,而且沒有昆蟲或疾病問題,也無需購買化學肥料或商業種子。更重要的是,這些勞動的動物只吃來自印多爾處理法富含腐植質土壤的飼料,因此不會感染疾病。他的方法不僅保存了土地產生的有機物質,還將整個操作過程提升到了健康和生產最大化的生態頂峰。

印多爾
圖為印多爾處理法的圖解方式

有機農業發展困境與轉折

有機農業的種植方式與當時世界追求農業「工業化」與「商品化」的趨勢不符,19世紀末20世紀初因人口問題使傳統農業面臨人口爆炸的危機,增長的人口數量將超過食物生產的速度,而化學農藥與大型農業機器的出現,大幅提升了糧食的產量;另一個影響有機農業的發展是二次世界大戰,受各國國際形勢的影響,歐美多國的農業都處於戰時的特別管理,生產足夠的糧食以作為備戰需求為當時農業生產的主要目的,因此能帶來高產量的工業化、規模化的農業才是主流,這也因此限制了有機農業的普及,使有機農業理念未能廣泛推廣。
直至1960~1970年代,由於能源危機發生,生態環境日益惡化,農業生產力也出現衰退的情況(因地力過度耗損以及土壤環境遭到農藥、化肥污染等因素所致),世界各國才逐漸重視有機農業。再加上農業工業化後,因為使用農藥造成環境荷爾蒙污染危及人類健康,以及開發中國家農產品生產過剩,使得農村人口外移衍生社會問題等,都迫使各國政府重新檢視其農業政策,民間也將有機農業組織化,開始建立各地的有機協會組織團體。

網頁圖嬉皮
在 1960-1970 年,美國嬉皮發起了回歸自然運動( back-to-the-landmovement) ,希望過上貼近自然的、自给自足的生活,强調「回歸自然」的農業,用自然的方式自給自足,這與有機農業的理念不謀而合。
網頁圖嬉皮
1946 年,英國土壤協會( Soil Association) 的成立標志著有機動員組織化的開始。這是由一群關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耕作系統對健康的影響所成立的組織。

左圖片來源:攝影師 Rebecca Lepkoff 的「嬉皮士系列」

右圖片來源:Soil Association。圖為主創辦人伊芙女士和其他創始人帶著一隻公羊

 

有機農業的四大原則

由IFOAM建構的有機農業四大原則包括健康(Health)、生態(Ecology)、公平(Fairness)與照護(Care),強調為一體的健康自然、關心生態環境、追求公平正義及照護社會福祉。這些原則為全球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明確的指導方向。

企業範例

Henry Lamotte
Henry Lamotte是一家以原物料品質、食品安全和可持續發展為核心價值的公司,所銷售的產品皆來自天然來源。Henry Lamotte在農業領域展現了卓越的創新精神和對品質的承諾,結合現代農業技術和科學研究,致力於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品質,同時注重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從農地到成品定期由獨立審核人員進行嚴格檢查並通過第三方認證,其中約90%獲得有機認證,有機農業種植相關認證有:德國Bio-Siegel認證、瑞士BioSuisse認證、德國Naturland認證;有機原料相關認證有:歐盟COSMOS認證、歐盟Cosmos Organic認證、比利時NATRUE有機認證。
HL

企業範例

Blue Dog Agriculture
Blue Dog Agriculture農場,不僅是茶樹精油的生產者,更是一座生態的樂園。農場位於澳洲新南威爾士州北岸,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成就了茶樹的最佳生長環境,也為黑頸鸛提供了安身之所。 這裡的管理總部致力於現代化農業管理,確保茶樹的高品質產出同時不損害環境,以「ZERO HARM FARM」為終旨。農場周邊的長潟湖畔更是許多生物的天堂,特別為黑頸鸛打造的避風港島成為了牠們的重要家園。 對於近危的黑頸鸛來說,這裡不僅是一個安全的生存環境,更是對牠們生存的重大支持。Blue Dog Agriculture農場通過環境友好的農業方式,不斷努力平衡生態保育和經濟發展的雙重目標,成為了永續發展的典範。

企業範例

GOLGEMMA
GOLGEMMA 創立於 1997 年,致力於有機產品的永續發展,供應超過 300 種精油和純露產品,其母公司Biolandes 擁有總面積超過 600 公頃的農場,分別位於 7 個國家並設置 12 個生產設施,是全球供應天然原材料的領先者。其中位於非洲馬達加斯加的二個合作農場及保加利亞合作農場,透過與當地小農的緊密合作,建立負責任的供應鏈,以固定價格和數量的長期合約等工具,在他們之間建立真正的合作夥伴關係來確保其銷售和供應。這些作物不僅符合並擁有Ecocert 有機認證外,同時也通過Fair For Life公平貿易認證。
fair for life

企業範例

Indesso
位於印尼中爪哇省的Indesso成立於1968年,為精油界的世界領導者,主要生產丁香、香茅、廣藿香、肉豆蔻、黑胡椒、薑黃等精油,是印尼最大的精油製造商。他們的執行者認為利潤是尊重自然和與人有業務上的交流的必然結果,如果利潤是以犧牲自然為代價而獲得,那麼Indesso就不想參與其中,尤其工業化為我們的地球帶來了難以置信的環境挑戰。Indesso致力履行IFOAM所發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簡稱SDGs)透過重新利用廢水達到第6項「淨水與衛生」及第14項「海洋生態」;部署大型太陽能光電系統達到第7項「可負擔能源」及第13項「氣候行動」;以獲得產品綠色標章達到第12項「責任消費與生產」;透過植樹造林刺激蜜蜂的數量,保護生物多樣性達到第15項「陸地生態」。
indesso

飛向蔚藍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於2024年5月8日發布新聞稿指出,「飛向蔚藍:台江鳥類生態影片」在美國休士頓國際影展(WorldFest-Housto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榮獲自然/野生動物類「金牌獎」和美國全球電影競賽(Accolade Global Film Competition)獲得自然/環境/野生動物類「特優獎」。這部記錄片,由導演廖東坤製作,他說:「我們能做的就是提供更優質棲息地,讓這些遷徙嬌客有更多從容、豐饒的棲息環境。」 影片的成功不僅是對廖導演的肯定,更提醒我們保護自然環境的重要性。在這個快速變遷的時代,生態保育不僅僅是政府的責任,更是我們每個人的使命。有機農業正是一個生態保育的實踐典範。透過有機農業,我們能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保護土壤和水源,為動植物提供健康的棲息地。 在觀賞《飛向蔚藍》的同時,我們可以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環保,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有機農業便是一種切實可行的保育方法。透過有機農業,我們可以減少對化學農藥的依賴,保護土壤和水源,為動植物創造健康的棲息環境。這不僅促進生態系統的平衡,還能為後代留下一片綠色的樂土。 德國哲學家魯道夫‧史代納博士和英國植物學家艾伯特·霍華爵士等人所倡導的有機農業,已成為全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石。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IFOAM)制定的標準,為有機農業的推廣提供了堅實的指導。 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中,我們每一個小小的選擇,都將對生態環境和未來產生深遠的影響。讓我們共同努力,像《飛向蔚藍》中的鳥兒一樣,不懼風雨,勇敢前行,為保護地球的未來貢獻一份力量!

飛向蔚藍
Play Video about 飛向蔚藍

圖片來源:台江處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