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季報 006期
永續生活
「一件衣服需要0.45公斤的化肥農藥」
你可曾想過一般棉花製成的衣服,和標榜「有機棉」製成的衣服有何不同?同樣都是衣服,為何「有機棉」可以獲得知名品牌如Nike、GAP和Timberland的青睞?選擇有機產品究竟意味著什麼?
根據環保團體「永續棉花」(Sustainable Cotton)統計,雖然全球棉花耕地僅佔總耕地面積的2%,但每年棉花種植卻消耗了全球25%的殺蟲劑(約兩億六千萬美元)和10%的化學農藥。每生產3磅棉花(約一件T恤或一條牛仔褲棉花用量)就需消耗1磅化學肥料和農藥,因此棉花被稱之為地球上最依賴農藥的作物之一。主要因棉花對蟲害極為敏感,特別是密集種植時,害蟲容易迅速繁殖並造成嚴重損失。為了確保穩定的高產量,農民會在採收前運用農業飛機噴灑大量農藥來防治害蟲和病害,而這樣大量的使用農藥卻造成農藥飄移的汙染問題。
在2016年美國農業史上最大的災難即是噴灑在基改棉花上的「麥草畏」農藥,棉花上殘留的農藥經過揮發後,形成蒸氣雲,飄散而去,損害了許多農作物和野生植物。依美國農業部估計多達1500 萬英畝的大豆因麥草畏漂移而受損。多個州的養蜂人宣稱,由於麥草畏漂移抑制了蜜蜂賴以生存的開花植物,導致蜂蜜產量急劇下降。數十種瀕危物種,包括帝王蝶和鏽斑大黃蜂等傳粉媒介,也受到農藥的威脅。
綜觀這些對環境造成長遠的破壞,永續的概念正在全球掀起一場變革,過去所追捧需透過以有機種植方式才能獲得有機標章的產品制度已進化為「有機3.0」,即IFOAM所建構的有機四原則,讓有機農業不再侷限於框架之中,而是伴隨著重返自然、生物多樣性、土地倫理、環境正義等價值一同出現,實現「真正的永續」。
Contents 本期摘要 (開啟列表,點選文字可直接閱讀段落)
全球綠色革命 有機農業的發展
在《The World of Organic Agriculture: Statistics and Emerging Trends 2024》(2024年世界有機農業概況與趨勢預測)年刊的發布中,我們可以看到有機農業的現狀及發展方向,人們對於實踐「永續生活」的理念,使有機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連帶的也對全球農業生態系統帶來影響。
依據該年刊的內容可以了解到永續生活的核心首先是推動全球有機農業的擴展。據統計,目前有機農業已在全球超過188個國家實施,總耕地面積已超過9,640萬公頃,大洋洲擁有最大的有機耕地面積,達5300萬公頃,歐洲緊隨其後,達1845萬公頃。這些數據顯示了全球對永續生活的日益重視,因為有機農業代表著人類與自然環境之間更健康的共存方式。而全球有機食品和飲料的銷售額已達到近1350億歐元,表明永續生活的理念正逐漸為消費者所接受,尤其是在健康和環保意識較強的國家如美國和德國。有機產品從小眾市場逐漸邁向主流。另外根據北美有機貿易協會(OTA)的報告,台灣現有約1,000家專營有機及健康食品的店鋪,並在839家超市中,有58家提供有機產品。台灣的有機市場年銷售額接近台幣17億元,顯示出永續生活理念已逐漸融入當地消費者的日常生活中。
資料來源:The World of Organic Agriculture: Statistics and Emerging Trends 2024 。圖表製作:集美生技有限公司。
世界各洲有機農業概況
大洋洲 OCEANIA
澳洲是大洋洲有機農業的主要推動者,該國擁有廣大的有機農業用地,尤其是在農業重區如昆士蘭州和新南威爾士州。有機農產品在澳洲市場上受到了廣泛的歡迎,尤其是在有機乳製品、肉類和穀物方面。澳洲政府也積極推動有機農業,提供各種支持和資助計劃以促進有機農業的發展。此外,澳洲在有機出口方面也表現出色,尤其是對亞洲市場的出口。 而紐西蘭在有機農業方面有顯著的進展,特別是在有機乳製品和肉類生產上。紐西蘭的有機農業市場逐漸擴大,政府和企業在推動有機農業的可持續性和市場增長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紐西蘭的有機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競爭力,並且也在積極探索有機農業的創新技術。
歐洲 EUROPE
歐洲一直走在永續生活的前端,特別是德國、法國和義大利等國。德國在有機農業的擴展和市場需求方面持續增長。德國政府致力於支持有機農業的政策和補助,這促使有機農產品在市場上的佔有率逐年上升。法國也在積極推廣有機農業,特別是在果蔬和乳製品領域,並且注重提高有機農業的可持續性。義大利則以其傳統的有機農業模式著稱,尤其是在橄欖油和葡萄酒的生產中。
非洲 AFRICA
非洲的肯亞和南非等國的有機農業正在崛起,這些國家利用有機農業來改善土壤質量和農民收入。報告指出,非洲有機農業的挑戰主要來自於資金不足和基礎設施不完善,但一些國際機構和非政府組織的支持正在幫助克服這些困難。
亞洲 ASIA
在亞洲,中國和印度在推廣有機農業方面顯示出顯著的潛力,中國政府積極推動有機農業的政策,鼓勵農民轉型為有機種植,並且增加對有機產品的支持;印度則在有機茶葉和香料的生產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他們透過永續生活的實踐,重新定義未來的農業發展模式。
北美洲 NORTH AMERICA
美國的加州和華盛頓州等地,有機農業市場迅速增長,美國消費者對有機產品的需求不斷上升,促使有機農業面臨更多機遇和挑戰。報告顯示,美國有機農業的主要挑戰包括土地可用性和價格上漲,但技術創新和市場需求的增加為未來發展提供了希望。
拉丁洲 LATIN AMERICA
拉丁美洲的巴西的有機咖啡和果蔬產業正在擴大,而阿根廷則在有機大豆和玉米的生產上顯示出強勁增長。這些國家面臨的挑戰包括氣候變化和市場競爭,但有機農業的潛力依然可觀。
野生採集
野生採集是自古以來就有的活動,距今一萬年前,野生植物就被用作食品、藥品、燃料和許多其他用途,例如:原住民採集野菜到平地銷售;上山採集藥草醫治人群等。世界各地的人類幾乎皆從事狩獵和採集活動來做為主要的生計,這是一種自然狀態的農業活動。 而這些生長於原始自然環境的作物在現代則被賦予「有機作物」的稱號,也屬於有機農業的範籌。雖然沒有經過人為實際的農作過程,但只要是在自然地區、森林和農業地區自然生長的野生植物及其部分的集合就可被視為是有機作物。
依據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IFOAM)的標準,野生採集也依法建立了採集者需遵循有機法規的約束,確保來自這些區域的產品符合嚴格的標準,得以促進環境保護和生物多樣性。在2021年至2022年間,依IFOAM統計,全球有機野生採集區域從2960萬公頃擴展至3,460萬公頃(成長了約17%),主要分布於非洲、歐洲、亞洲和拉丁美洲。其中,藥用和香料植物在野生採集的領域扮演重要角色,芬蘭、印度和贊比亞是野生採集區域的主要國家。這些區域的存在和管理對於保護自然資源、維護珍稀物種及支持當地社區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上山採藥
尼泊爾的國花髯花杜鵑(Rhododendron anthopogon)是一種生長在尼泊爾喜馬拉雅山上的小灌木,也是一種著名的藥用植物。傳統治療師會使用其葉子和新鮮的花朵做為藥材來去除身體上的各種不適症狀,一般家庭也會食用或飲用做為預防感冒的保養,除此之外,在西藏寺院中也常用作薰香供佛等文化用途。這種植物不僅具有觀賞價值,更在當地的文化、經濟、醫療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髯花杜鵑這項珍貴的自然資源,在尼泊爾當地受到嚴格的法律和管理規範,以防止非法採集和過度開採。野生採集活動通常在春季進行,這時花朵最為成熟。採集者必須在崎嶇的地形、高海拔氣候的險峻環境中進行採集,他們需要精確的選擇花朵並小心剪下,以免損傷植株或周圍環境。採集後的花朵需妥善處理和運輸,以保持新鮮。
根據IUCN 紅色名錄分類中,髯花杜鵑是較不受關注的杜鵑花品種 ,目前屬於穩定的生長狀態,為「無危」等級(LC),不過極端的氣候和其他環境有害行為仍有可能使該植物物種面臨危機。
(左圖為農民於喜馬拉雅山脈採集髯花杜鵑 )
全球綠色革命 永續浪潮來襲 必修生物多樣性
「當我們創造GDP時,請不要忘記,我們也在摧毀森林。」這是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Stockholm+50會議上的發言。現代化的發展往往伴隨著環境破壞。當我們為了解決糧食問題大量使用化學肥料時,土壤逐漸失去肥力;當大自然中的藥草植物被過度採集以供應市場需求時,這些植物的生長無法趕上消耗速度,依賴它們為生的動物也面臨生存危機;當我們為了建設或生活需求砍伐森林樹木等資源時,原本棲息於此的動物也失去了家園。地球上豐富的生命和生態系統是人類共享的資源,也是健康與福祉的根基。如果生物多樣性消失,人們的生計、生態、棲地和糧食安全都將面臨嚴重威脅,環境與社會的永續發展將無法實現。
為了拯救被人類破壞的大自然,聯合國以此為目標制定了《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旨在發展保護生物多樣性;重視與鼓勵生物多樣性資源之永續利用;公平合理的分享遺傳資源所帶來的利益。同時也催生非營利組織「生物多樣性道德貿易聯盟(UEBT)」,這是一個制定世界公認的道德採購標準的組織,協助並驗證企業對道德採購所做出的承諾。
生物多樣性道德貿易聯盟 (UEBT)
生物多樣性道德貿易聯盟 (UEBT)的組織建構標準主要依據於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 (CBD) 和聯合國貿易及發展會議生物貿易倡議組織(UNCTAD)。該組織的保護重點為自然中的「植物藥」,包括植物或特定部位的根、花、果實等材料或化合物,這些成分可用作藥草和香料或用於風味劑、香料、膳食、化妝品或其他目的的組合物和成分中。而UEBT對這些大自然的天然原料進行確認,確保在種植、採收和加工方面是否合乎生物多樣性的原則,例如限制森林砍伐、保護瀕危物種和傳粉媒介、豐富自然生態系統和減少農藥使用。同時UEBT也著重於企業是否在整體供應鏈中向所有上、中、下游的工作人員支付公平的工資,展現對他們的敬重與感謝,即透過有道德地採購符合生物多樣性的成分,使自然得以永續再生,也確保人類擁有更美好的未來。
UEBT 認證標章
UEBT認證標誌由三個象徵性元素組成,分別是植物、動物和人,葉子代表自然界的植物資源;動物象徵地球上的生物,表達了對動物物種的保護;而手代表人類,象徵我們如何積極參與並愛護生物多樣性,這三者共同表達了生物多樣性和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關係。三個元素結合成一個圓圈,象徵著我們共同生活在同一星球上,彼此相互依存,共同維護地球的生態平衡與可持續發展。
UEBT所發布給予企業的標章分為兩種:「協會會員」及「道德來源及成分證明」。
佛手柑是一種原產於地中海盆地和西非部分地區的柑橘類植物,主要種植於意大利的卡拉布里亞地區,該地區氣候非常適合柑橘生長。佛手柑廣泛用於香精、香料產業及精油,也常見於食品中,例如果醬,還有伯爵茶。
在義大利南部,佛手柑的種植主要由小型家族農場負責,農場通常不到10公頃。約有1,200名農民參與種植,許多人組成合作社,同時還種植橄欖或其他柑橘類作物,供商業和自用。這些農場採用極少的機械化方式,從而保護當地的生態系統,支持了當地生物多樣性。
在義大利有一家傳承五代的企業,也是UEBT(道德生物貿易聯盟)認證的會員公司,他們與這些柑橘農民密切合作,通過冷壓加工法提取佛手柑精油,供應全球香精和香料市場。該公司還在可持續農業實踐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投入資金,例如:設立教學農場,分享可持續農業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成果,進一步提升供應鏈中的可持續性;透過改善物流系統讓農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幅減少90%;在田地中安裝了智慧感測器系統,監控用水量並制定精確且可持續的灌溉計劃,使水資源消耗也下降了40%。該企業將社會和環境責任融入其商業模式,鼓勵農民採用再生農業,並推廣UEBT和有機認證的農業實踐。
種土「土死掉了該怎麼辦?有醫土的醫生嗎?」
20年前,《無米樂》感動了無數台灣人,看見了台南後壁鄉農民的故事。如今,紀錄片導演重返田地,歷時8年記錄熱血農人的現實打擊。《種土》紀錄片是由無米樂影像工作室顏蘭權導演拍攝了1,800小時的影像紀錄,配樂則由台灣民謠大師陳明章、楊亞歷、翁士凡、李宜蒼等人操刀,主題曲請來滅火器的楊大正創作演唱,並由台大農藝系教授郭華仁提供專業顧問。
紀錄片主要講述在台灣南部的小鎮有兩個農民:一位是41歲的阿仁,放棄竹科的高收入與高質量的生活,整天與發臭的菜葉果皮為伍,製作有機堆肥。另一位是59 歲的安和哥,他讓棗園的草,長的比腰還高;徒手抓毛毛蟲,帶到荒地放生。他們都向自然之道取經,將農活視為生活形式,也是生命態度。
他們的夢想很簡單,就是讓土壤再次「活」了起來,變成可自在呼吸的活土。然而,天地運行,大道無形也無情,理想與現實的拉鋸間,兩個認真尋夢的人,種下土壤,究竟是希望,還是憨人的白日夢?《種土》紀錄片,不僅是兩個傻瓜的動人故事,更是一則當代的「寓言」,極度寫實,極度真摯,冀望能喚起每一位台灣人對腳下土地的珍惜與重視。
真的有土壤醫生
全球土壤醫生計劃是由聯合國糧農組織 FAO 於2020年正式啟動的計劃。計劃主旨是為農民提供診斷和解決土壤退化的知識、工具和技能,培訓其他農民傳播永續土壤管理,還有全球永續目標「封存和維持土壤有機碳 (SOC) 儲量」,以改善土壤健康和保護生物多樣性,進一步維繫糧食的安全。
而台灣於2024年3月獲得聯合國糧農組織同意授權其土壤醫生計劃教材的翻譯權,並於7月開始以「全球土壤伙伴計劃」倡儀者身份正式展開「全球土壤醫生計劃」,訓練有興趣的農民成為土壤醫生,再由土壤醫生將其 經驗傳授給其他當地社區的農民。
資訊來源:財團法人綠色消費者基金會
圖片及資訊來源:種土官網